口乾是中藥還是西藥的副作用?-中醫科

分享到:

口乾?


請問醫師,我最近有在吃中藥調理身體,前陣子也感冒過,也吃過西藥,但最近常常要喝很多很多的水,喝到我都快吐了,還是一直口乾舌燥,不知道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還是藥的副作用,中藥有的也會這樣嗎?還是只有西藥?如果有,請醫師跟我說藥名,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謝謝您了



羽,20~29歲女性,詢問日期:2005/08/24

顏素美 醫師回覆-中醫科


口乾舌燥表示身體內有熱,這熱由感冒而來或由藥物而來皆有可能,中藥有溫熱作用的藥皆會如黃耆、附子、乾薑、肉桂、麻黃、細辛、等皆會。
西藥利尿劑淋黃素等也會造成口乾。



回覆日期:2005/08/24

彙整補充說明


口乾舌燥的現象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藥物的副作用、身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環境因素等。
首先,讓我們來探討一下中藥和西藥對於口乾的影響。

在中醫的理論中,口乾舌燥通常被視為「陰虛」或「內熱」的表現。
某些中藥,如黃耆、附子、乾薑、肉桂、麻黃和細辛等,具有溫熱的特性,可能會加重口乾的情況。
此外,某些中藥的配方也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水分平衡,導致口乾的感覺。

至於西藥,許多藥物都有口乾的副作用,尤其是抗組織胺藥物、某些抗憂鬱藥物(如憂必晴)、利尿劑等。
這些藥物可能會影響唾液的分泌,導致口腔乾燥。
憂必晴(Venlafaxine)是一種常見的抗憂鬱藥物,許多患者在服用後會出現口乾的副作用,這是因為它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可能會減少唾液的分泌。

如果您最近感冒並服用了西藥,這也可能是導致口乾的原因之一。
感冒本身可能會影響到鼻腔和喉嚨的健康,導致呼吸不暢,進而使人更容易感到口渴。
此外,某些感冒藥物(如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藥物)也可能會引起口乾。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步驟來改善口乾的情況:
1. 保持水分攝取:雖然您已經喝了很多水,但仍然需要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
可以考慮喝一些清淡的湯或是含有電解質的飲料,以幫助身體保持水分平衡。

2. 使用人工唾液:市面上有許多人工唾液產品,可以幫助緩解口乾的症狀,這些產品通常是安全的,並且能夠提供即時的舒緩效果。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鹹或酸的食物可能會加重口乾的感覺,建議您暫時避免這些食物。

4. 定期檢查:如果口乾的情況持續不改善,建議您尋求醫生的幫助,進行必要的檢查,以排除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5. 中西醫結合:如果您正在服用中藥,建議與您的中醫師溝通,看看是否需要調整藥方,以減少口乾的副作用。

總之,口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無論是藥物副作用還是身體狀況,都需要仔細觀察。
如果情況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不符合身障手冊標準:思覺失調患者的功能障礙評估?


患有思覺失調的患者的有沒有可能因功能上並沒有問體而不符合請領身障手冊也就是說不通過


吳恩亮 醫師回覆-精神科
網友 你好:當然有,很多康復的病友都沒有手冊啊!如果沒有功能受損當然就不符合身心障礙囉!如John Nash也是思覺失調患者,他的功能好到可以得諾貝爾獎,應該就不符合申請身心身心障礙吧~~吳恩亮醫師

不符合身障手冊標準:思覺失調患者的功能障礙評估-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區分鎮定劑與安眠藥:解決持續兩週失眠的秘訣?


請問醫師所謂鎮定劑和安眠藥有何不同?最近本人已經二週有失眠的症狀,不知原因為何?


廖定烈 醫師回覆-精神科
阿仁你好:在目前的藥物分類上,乃是依照其藥理作用,常用的安定情緒的藥物與助眠藥物屬同一類,此類藥物通常會有包括肌肉鬆弛、抗焦慮情緒、幫助睡眠以及降低神經細胞激發程度等作用。失眠是一個大問題,你可以先上相關醫院的衛教網頁,如:http://w...

區分鎮定劑與安眠藥:解決持續兩週失眠的秘訣-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服用憂必晴後出現口乾是正常副作用嗎??


請問服用憂必晴半顆開始覺得口乾是正常的嗎?比如說今天晚上吃到隔天晚上開始口乾,是這藥的副作用嗎?謝謝


吳恩亮 醫師回覆-精神科
網友 妳好:有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通常幾天後就好了,不用因為這樣的小副作就停藥。吳恩亮醫師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口乾問題是否需要定期驗血??


醫師好,今年25,近期有口乾問題(之前有時候也會有,會自己好轉),觀察多半是飯後會多講話會比較乾,由於自己常常亂擔心,因此有類似情況就會自己跑家醫科驗血糖(都正常99內)每半年就會驗一次,約持續3年了(不知道為甚麼自己蠻怕糖尿病的,醫師說你...


林哲彬 醫師回覆-家醫科
您好:從您描述的情形,您針對口乾的問題已經做了很多檢查,不過不確定您是否有針對乾燥症或甲狀腺做過相關的檢查,或是平常是否有服用可能會造成口乾的藥物,另外,西藥是有可以增加口水分泌的藥物,應該可以改善您口乾的情形,建議可以至風濕免疫科就醫。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