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肘內側生長板移位治療與復健-骨科

分享到:

手肘內側生長版移位?


醫生你好我在學校騎腳踏車摔倒手肘內側生長版移位想請問你我拔完鋼釘後復健時間大概多久(現在剛拔完手已經快要可以完全伸直手可以彎但是還碰不到肩膀)



林先生,10~19歲男性,詢問日期:2018/09/14

施國正 醫師回覆-骨科


大約要三個月左右要持續做復健才有可能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態



回覆日期:2018/09/14

彙整補充說明


您好!針對您手肘內側生長板移位的情況,首先要恭喜您已經完成了鋼釘的拔除,這是康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根據您提供的情況,您目前已經能夠接近完全伸直手臂,並且能彎曲,但還無法碰到肩膀,這是正常的恢復過程。

一般來說,手肘內側生長板移位的治療與復健時間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通常在拔除鋼釘後,建議的復健時間大約需要三個月左右。
在這段期間,您需要持續進行復健,以促進手肘的功能恢復和增強肌肉力量。

復健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關節活動度訓練:這是復健的第一步,目的是恢復手肘的活動範圍。
您可以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伸展運動,幫助改善手肘的彎曲和伸展能力。

2. 肌肉強化訓練:隨著活動度的改善,您可以開始進行一些針對手臂和肩膀的肌肉強化訓練。
這些訓練可以幫助增強周圍肌肉的力量,進而支持手肘的穩定性。

3. 功能性訓練:當您能夠進行基本的伸展和強化訓練後,可以開始一些功能性訓練,這些訓練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幫助您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4. 疼痛管理:在復健過程中,若感到疼痛或不適,可以使用冰敷、熱敷或其他疼痛管理方法來減輕不適感。

在復健的過程中,請務必遵循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避免過度使用受傷的手肘,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若在復健過程中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如劇烈疼痛、腫脹或活動度明顯下降,應立即回診尋求專業意見。

此外,您提到的「碰不到肩膀」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手肘的活動度尚未完全恢復,隨著復健的進行,這種情況應該會逐漸改善。
持續的復健和耐心的訓練是關鍵。

最後,請記得定期回診,讓醫生評估您的恢復進度,並根據需要調整復健計畫。
希望您能夠早日完全康復,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和活動中!如果有其他問題,隨時歡迎詢問。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手肘骨折:治療過程與後續照護?


兒子國中將畢業時97年5/16因上體育課跨欄趺倒手肘(手腕上方)骨折,經手術裹頭有鋼丁固定,但一個月後醫生說骨頭又移位需再次手術,但手術後外表和第一次不一樣,第一次時傷口上方微凸,醫生說內部鋼丁厚的關係,只是第二次手術後並無此現象,正常多了...


王守吉 醫師回覆-骨科
寧山:小朋友又是運動選手, 骨質理論上應無帶大問題. 手腕上方若是遠端橈尺骨骨折, 手術以鋼板固定, 穩定性應是相當足夠. 但若是太過粉碎性骨折或在癒合前又遭外力, 則比較難預測. 鋼釘多久拔, 端視骨折位置, 應可較久再拔, 建議您與醫師...

手肘骨折:治療過程與後續照護-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手肘生長板受傷後的康復與後遺症處理?


醫師您好小女去年2月三歲時,因不慎摔傷,傷到手肘的生長板,經手術後,一年多過去了,活動都很正常,但手肘從正面看還好,從側面看就都有點不規則的型狀,這是算有變型嗎?這種狀況會因小女愈大愈嚴重嗎?會需要做復健嗎?有什麼補救方法?謝謝


李文宏 醫師回覆-骨科
Tony您好您女兒受傷已一年多,若外觀無明顯內翻或外翻且活動正常,只需定期追蹤至生長板閉合即可,請回原主治醫師門診追蹤,不需要做復健. 您所描述的"手肘從正面看還好,從側面看就都有點不規則的型狀"應該是X光片的現象,詳細...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手肘生長板斷裂手術後的後遺症及影響?


李主任您好:小兒五歲在今年1月12日時跌倒,右手肘生長板斷裂,經送醫動手術釘了兩根鋼釘並固定後及做復健.已三個多月目前右手功能還算正常.只是受傷的部份生長板還是有點突出導致右手無法如左手臂一樣直.治療的主治醫師說那突出的部份會慢慢消除至於多...


李文琳 醫師回覆-骨科
您好:回覆您的問題。根據您的敘述,公子應該是右手肱骨髁上或內髁、外髁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很好,也比較不會留下後遺症。而且小兒骨折再塑形的力量很大,短則三個月,長則一年都會長回正常的形態。當然生長板受傷是比較容易有後遺症,例如生長遲緩或生長停...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手肘受傷疑有遠端橈尺關節脫位,該如何處理??


醫師您好,我在一月中重訓的時候傷到右手三角纖維軟骨,途中看了非常多次醫生也有換過醫院,大部分的醫師都跟我說先休息觀察看看,所以我就停止重訓了。但是因為課業的關係必須長時間使用電腦,所以雖然有戴護腕,但手腕還是必須長時間呈現旋前的動作。在這三...


游典錡 醫師回覆-骨科
您好需看損傷程度輕微可以護具搭配復健嚴重的話可以可慮手術修補建議儘速回診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為宜謝謝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