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下背痛?
醫生您好:首先先謝謝您,上次我向您詢問有關於臀大肌攣縮的疑問,您都熱心的回覆我,真的感謝您~我有去看診,目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之後也有可能會開刀手術把纖維化的部分切除~真是不好意思,這次又來詢問您,我媽今年48歲,她先前就會腰酸背痛,最近這一年開始她說她常常彎腰下去,要把腰打直伸起來就有點困難,而且有一點伸不直,會腰酸背痛,請問他這樣是甚麼樣的問題造成的呢!?治療是否需要開刀?!或是做什麼詳細的檢查呢!?因為是在脊椎那邊,我擔心開刀會有點危險,有點擔心,醫生您建議我可以先帶媽媽去做甚麼樣的檢查呢!?感謝您了...
想詢問,20~29歲女性,詢問日期:2012/12/06
施國正 醫師回覆-骨科
可以去醫院請醫師先安排一般的x光檢查如果有必要進一步做檢查像是核磁共振檢查再另外安排一般成人的下背痛大多是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所引起的休息或藥物治療都會改善再不行就做物理或復健治療如果有壓迫到神經或骨頭的滑脫或退化才須進一步檢查
回覆日期:2012/12/06
彙整補充說明
媽媽的下背痛問題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尤其是年齡增長後,脊椎和周圍肌肉的退化、姿勢不良、過度使用等情況都可能導致下背痛。
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媽媽在彎腰後難以伸直,並伴隨著腰酸背痛,這可能是由於腰椎的退化、椎間盤突出、或是肌肉緊繃等問題所引起。
首先,建議您帶媽媽去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
一般來說,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X光檢查,以評估脊椎的結構是否正常,是否有退化或變形的情況。
如果X光檢查結果不明確,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以更清楚地了解椎間盤、神經根及周圍組織的狀況。
這些檢查能幫助醫生確定是否存在神經壓迫或其他需要手術介入的情況。
在治療方面,對於大多數下背痛的患者,初期的治療通常不需要手術。
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法:
1. 休息與藥物治療:在急性疼痛發作時,適當的休息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布洛芬或萘普生等,可以幫助減輕疼痛和炎症。
2.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可以根據媽媽的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復健計劃,包括伸展運動、強化運動和姿勢訓練等,這些都有助於改善肌肉的柔韌性和力量,減少疼痛。
3. 熱敷或冷敷:在疼痛發作的初期,可以使用冰敷來減少腫脹,之後則可以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肌肉。
4. 生活方式調整: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適當的運動和伸展,選擇合適的床墊和枕頭,這些都是減少下背痛的重要措施。
如果經過以上保守治療後,媽媽的症狀仍然沒有改善,或者出現了神經壓迫的症狀(如下肢麻木、無力等),這時候才需要考慮手術的可能性。
手術的風險確實存在,因此在決定手術前,必須充分評估所有保守治療的效果。
最後,建議您和媽媽保持良好的溝通,鼓勵她積極參與治療過程,並定期回診以追蹤病情的變化。
希望媽媽能早日康復!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如何緩解下背痛及相關症狀??
主任好!我阿姨常在坐久、站久、或躺久後感到下背部疼痛,而且常往下傳達到兩側臀部或下肢,有時候會有下肢酸麻、無力、或反射降低的情形。她5年前曾經在山路散步,不小心踩空而滑落20多公尺的山坡,動過手術,事隔5年懷疑是摔傷的後遺症,醫師叫她趴著睡...
陳顯昌 醫師回覆-復健科
1.可能細腰椎神經跟壓迫症候,所以下肢會酸麻無力2.在家可仰臥做抱膝向胸部的動作,可柔軟背肌3.可至復健科做深部熱療及腰椎牽引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深入探討嚴重長期背痛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醫師你好:我先生長期背痛(脊椎兩側會痛及雙腿兩側會痠))我住台南想去你們醫院做徹底檢查不知是否可以?(想知道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骨頭?肌肉?神經?經絡?)這種情況已經3年了每天都要吃6顆麻醉止痛藥,不然就一定會發作. 痛起來就沒辦法下床痛...
施國正 醫師回覆-骨科
慢性下背痛有一些原因,年輕人大都與工作有關,姿勢不良佔大宗。另外坐骨神經痛也是原因之一,不過它會有神經學的症狀出現,會麻、無力、抽痛或者無法行走。甚至有小便失禁的現象。其它的像是脊椎骨刺或脊椎滑脫也是原因之一,建議您到醫學中心去看看,找脊椎...>>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腰椎疼痛與下背痛:可能的原因及就醫建議?
原本是腰椎疼痛去復健科後是說長期坐太久,復健ㄧ段時間有改善,最近復健停止後,腰椎偶爾還是會痛,並且嬰兒時期右邊腋下有開過淋巴瘤刀的地方連接到下背都開始疼痛,尤其是每天一起床的疼痛感更是難耐,想請問醫生可能是什麼原因?需要到哪ㄧ科做詳細的檢查...
蔡尚霖 醫師回覆-骨科
下背痛原因很多, 建議到骨科(診所或醫院)再檢查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腰痠背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醫師您好我昨天腰跟背就開始痛到今天起來更痛這是第一次這樣連走路都很痛沒有搬重物也沒有過度運動用拳頭輕敲腰部會感覺有東西在動而且會痛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謝謝醫師
藍聖星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親愛的晴晴以您這樣的描述是無法知道是甚麼狀況,還是得到家附近的診所進行一下身體檢查與病史回顧才能知道個大概。謝謝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