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掌壓砸傷後的痠痛與後遺症-骨科

分享到:

腳掌壓砸傷?


醫生您好,我3/13時被車壓到已看過醫生腫也消的差不多了但還是有些瘀血,醫生建議我多走動,但我現在久走會痠痛是正常的嗎?,還有如果我痠痛還一直走會不會有甚麼後患?



GGG,20~29歲男性,詢問日期:2016/04/11

施國正 醫師回覆-骨科


痠痛是正常的瘀血也會慢慢消失的通常一個月左右會消失的



回覆日期:2016/04/11

彙整補充說明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您在3月13日遭遇了腳掌被車壓的事故,經過醫生的診治後,腫脹已經減輕,但仍有些瘀血,並且在久走後會感到痠痛。
這些情況在受傷後的恢復過程中是相對常見的。

首先,腳掌被壓傷後,身體會啟動自我修復的機制,這包括炎症反應和血液循環的改變。
瘀血是由於血管受損,血液滲漏到周圍組織所造成的,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
痠痛的感覺則可能是由於受傷部位的肌肉、韌帶或神經受到影響,這在受傷後的幾週內是正常的,尤其是在您開始活動或走動時。

醫生建議您多走動,這是因為適度的活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癒合過程。
然而,若您在走動後感到明顯的痠痛,這可能是因為受傷部位仍在恢復中,過度的活動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疲勞或不適。
建議您在活動時要注意身體的反應,適度調整運動量,避免過度負荷。

至於您提到的「如果我痠痛還一直走會不會有甚麼後患」,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持續的痠痛可能會影響到您的步態,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其他部位的問題,例如膝蓋或腰部的疼痛,因為身體會不自覺地調整姿勢以減輕受傷部位的壓力。
此外,若痠痛持續不改善,建議您再次就醫,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如韌帶損傷或骨骼的微小損傷。

在此期間,您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來幫助緩解不適:
1. 休息與冰敷:在感到痠痛時,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並可考慮冰敷來減輕腫脹和疼痛。

2. 抬高受傷部位:在休息時,將受傷的腳抬高,有助於減少腫脹。

3. 逐步增加活動量:可以從短時間的步行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並注意身體的反應。

4. 物理治療:若痠痛持續,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這有助於恢復功能和減少疼痛。

最後,若您在未來幾週內仍感到不適,或有任何新的症狀出現,請務必回診,讓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希望您早日康復!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水便、脹氣與食量減少:肝膽腸胃科問題的症狀及治療建議?


您好,我最近腸胃,出現問題,想請教醫師1.我現在排便是屬於水便,很稀且不成形。(3個月)2.最近出現吃飽就容易脹氣,不適感會到隔天早上排便後結束,而且食量也變小了量約只有以前的70%(有意識體重過重有減少食量和運動減肥3個月內約減了8公斤9...


陳詩典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應是飲食消化/蠕動異常造成,若無糞便帶血,應非急症,必要可用些整腸藥。

水便、脹氣與食量減少:肝膽腸胃科問題的症狀及治療建議-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腳部瘀血後產生的異常疤痕是什麼?需要看皮膚科還是外科??


您好:我在去年5月時~腳不小心撞到!腳指頭(大拇指有腳毛跟指甲中間部分)淤血過一陣子不痛之後~還是一塊黑黑的!它不會痛~所以沒去理會它!後來只要輕輕的摩擦到這疤痕黑色那一塊的外圍就會發紅~紅腫~起水泡!連帶上去~我腳背~小腿~各有一小塊陳年...


張智博 醫師回覆-皮膚科
monicr您好:您腳趾頭撞到引起的淤血應該會在一個月內吸收乾淨,除非您一直都有小受傷才會產生血管類的腫瘤,有些纖維瘤會有血管成份所以看起來比較深紅色,但是您有蟹足腫體質,實在難以回達這樣的病變到底是啥麼?建議有照片或直接找皮膚科醫師診治比...

腳部瘀血後產生的異常疤痕是什麼?需要看皮膚科還是外科?-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解決腳掌、內外踝及足弓附近軔帶疼痛的方法?


王醫師您好:因近半年前不慎足內翻後又被身體加壓,左患側至今腳掌(第1-第4腳趾之間)無法踮腳尖、外踝無法金雞獨立超過一分鐘及足弓附近及內踝軔帶做旋前活動時,會一直持續酸、壓痛,腳掌及內外踝外觀很明顯比健側腫脹痛,不知如何是好?前1個月有打石...


王守吉 醫師回覆-骨科
仙蒂:足及踝部損傷, 首先須瞭解是否有損及骨骼或關節. 韌帶損傷通常保守治療復健都會改善. 若經半年治療仍無法痊癒, 建議作進一步檢查以釐清軟組織損傷狀況.祝 早日康復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足部筋骨肌肉腫痛:治療進度與可能的後續處理?


陸續已照過3張 x光了... 好像沒有明顯異常 ( 我看時 )... 但已經9週了( 陸陸續續治療9週 的狀況)... 但是 右腳足部蔗骨還是腫痛 ( 撞傷部位 也是這裡)...我的問題是 還要多久可以好 ( 不腫痛 )... 我現在做...


王昭閔 醫師回覆-復健科
此為諮詢平台,無法進行診斷足部受傷後,附近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傷害或骨頭細微線性骨折都也可能造成持續疼痛請前往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正確診斷並安排適當治療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