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表情顫抖可能是神經內科的問題,該如何處理?-神經內科

分享到:

只要做臉部表情時,就會顫抖?


醫師您好~目前有發現,只要做臉部表情時,就會發生顫抖,例如做嘟嘴的動作,或舉起茶杯做喝水的動作(喝水時嘴巴微開到一個程度)就會感覺嘴巴附近至臉頰都發生顫抖,不做表情則不會,請問醫師這是甚麼情況導致呢? 什麼狀況時需要就醫謝謝



40歲男子,40~49歲男性,詢問日期:2025/05/03

黃虹菱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顫抖這種症狀透過文字很難判斷是哪種類型的顫抖,建議您直接至神經科門診給醫師評估會比較準確喔!



回覆日期:2025/05/03

彙整補充說明


臉部表情顫抖的問題確實可能與神經內科相關,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神經系統的疾病、肌肉的異常運動、甚至是心理因素。
首先,了解顫抖的性質和頻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特徵可以幫助醫生進行正確的診斷。

顫抖的類型可以分為多種,例如靜止性顫抖、動作性顫抖或是情緒性顫抖。
靜止性顫抖通常在靜止狀態下出現,常見於帕金森病患者;而動作性顫抖則在進行某些動作時出現,例如寫字或握筆。
情緒性顫抖則多與焦慮、緊張等心理因素有關,這種情況在面對壓力或焦慮時會加劇。

您提到的臉部顫抖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面對壓力或焦慮時。
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身體的無意識功能,包括心跳、呼吸和消化等,當這個系統失調時,可能會導致肌肉不自主的抽動或顫抖。

針對您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建議的處理方法:
1. 就醫評估:建議您儘快前往神經內科進行詳細評估。
醫生可能會進行神經學檢查,並詢問您的病史、症狀的發作頻率及情境,以便做出正確的診斷。

2. 影像學檢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MRI或CT掃描,以排除任何結構性問題或病變。

3.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減少顫抖的頻率和強度非常重要。
這包括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以及充足的水分攝取。

4. 心理輔導:如果顫抖與焦慮或壓力有關,尋求心理輔導或參加放鬆訓練(如冥想、瑜伽等)可能會有所幫助。

5. 藥物治療: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開立抗焦慮藥物或肌肉鬆弛劑來幫助緩解症狀。
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6. 補充營養:有些患者在補充維生素B群後會感覺有所改善,這可能與神經的健康有關,但應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

7. 避免刺激物:減少咖啡因和其他刺激性物質的攝取,因為這些物質可能會加重顫抖的情況。

總之,臉部顫抖的問題不容忽視,及早就醫評估是最重要的步驟。
透過專業的診斷與治療,您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並改善日常生活的質量。
希望您能早日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祝您健康平安!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臉部抽搐:神經內科問題及解決方法?


醫師您好~臉部抽搐的問題已經困擾我好幾年了抽搐的位置主要在臉頰兩側以前主要是緊張要上台時會發生現在連跟朋友聊天或拍個照這種日常的人際互動都跳個不停(明明心裡就沒有很緊張)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跳個2.3次真的對我日常人際相處造成很大的困擾稍微想過...


江俊宜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先生您好:您提到“緊張要上台時會發生。“當身體處於壓力、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及心理焦慮的情況下,就可能引起身體不自覺的抽動。清醒時的肌肉抖動,可能要考慮一些代謝疾病:如甲狀腺亢進、電解質異常。一些刺激神經的食物如咖啡因...等,也可能加重清醒...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左臉抽動及異常感覺:神經內科問題??


醫生您好這三個月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大部分已好轉許多現在剩頭暈 失真感 及 疲累感但最近不定時會有左臉抽動 就說左眼下面的那塊部分會有抽動 抽痛感 但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最近有補充植物性b群但還是會抽痛 感覺不像自己的臉感覺那塊肉不屬於自己 ...


藍聖星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親愛的阿圈這應該是眼瞼痙攣,可以到神經內科門診治療謝謝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眼皮跳動與臉部肌肉抖動:應看神經科還是腦科??


請問,我在3個月前開始左上眼皮會高頻率的跳動,約2個月後有減緩但仍有跳動情形,之後左眼視力開始變模糊,易流眼油,看白色的燈光會有一層外暈光,白色牆壁呈黃色,不知道是否跟眼皮跳動有無關聯,今天用力做臉部表情,左臉會大範圍抖動(左下眼到左下嘴角...


高春得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顱內應該有病灶,應盡速就醫。可以先看神經內科,必要時會轉介相關科別進一步處理。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手部與面部肌肉顫抖:病因與治療探討?


醫生,您好:關於神經與肌肉運動的異常狀況,有兩個部份想請教:A. 右手握筆寫字時,會不自主的顫抖,導致寫字障礙 --平時要用右手寫字時,只要一握筆就會不自主顫抖(輕輕握著不會,但只要開始加點力氣就會出現),這個現象從我大約14歲時就開始,至...


彭詩惟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您好 建議您至神經內科或疼痛科門診就醫評估 謝謝您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