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前段乾硬,後面正常?
醫生您好,我每天都有排便,排便的量大概是2~3條,都有五十元硬幣粗,但最近這幾天的大便總是前面一小段乾硬,後面都是正常的軟滑成型。
第一次大乾硬的前端時肛門有一點擦破皮,本來想說會很快好,但是目前每天前一段的乾硬總是會再擦破一次。
我每天都有喝很多水,也盡量多吃蔬菜水果,請問這種情況是為什麼?
要怎麼處理呢?
Joy,20~29歲女性,詢問日期:2017/10/11
柯芳序 醫師回覆-外科
Ans:年輕女性的便祕常是這種形態若是無法藉由飲食及生活作息改善也只能藉助藥物幫忙建議你請醫師評估看看若是暫時不想吃藥也只能增加植物纖維的攝取量並儘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回覆日期:2017/10/11
彙整補充說明
大便前段乾硬的情況,通常是便秘的一種表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腸道健康等。
根據您的描述,您每天都有排便,且飲食中已經包含了蔬菜和水果,這是非常好的習慣,但仍然出現前段乾硬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 水分攝取不足:雖然您提到有喝很多水,但有時候水分的攝取量可能仍不足以保持糞便的柔軟。
建議您可以嘗試增加每日的水分攝取量,特別是在運動後或天氣炎熱時,水分的需求會增加。
2. 纖維攝取不均衡:雖然您有多吃蔬菜水果,但纖維的種類和比例也很重要。
建議您可以增加全穀類食物的攝取,如燕麥、全麥麵包等,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和不溶性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
3. 腸道運動不足:生活作息的規律性也會影響腸道的運動。
如果您平時缺乏運動,建議增加一些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慢跑或瑜伽,這些都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
4. 壓力與心理因素: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腸道的功能,造成便秘或糞便形狀的改變。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當的放鬆和休息也很重要。
5. 腸道健康問題: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法改善,建議您考慮是否有潛在的腸道健康問題,如腸道菌群失衡或其他消化系統的疾病,這時候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針對您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的解決方法:
- 增加水分攝取:每天至少喝8杯水,並在運動後或天氣炎熱時增加水分的攝取。
- 調整飲食:增加全穀類、豆類和堅果的攝取,這些食物能提供更多的纖維,幫助糞便保持柔軟。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
- 定時排便: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這能幫助身體建立排便的生理時鐘。
- 使用軟便劑:如果情況持續不改善,可以考慮使用一些非處方的軟便劑,但最好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
如果您發現肛門出血的情況持續或加重,建議儘早就醫,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痔瘡或其他腸道疾病。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並定期檢查腸道健康,對於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
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早日恢復健康!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如何解決大便硬結引起的排便困難??
醫師你好,我最近因為大便太硬而大不出來,放棄之後就一直覺得肛門附近有大便卡著的感覺,但是是在更裡面,也無法用挖的,現在也因為下面的大便卡著,後來的大便也無法排出,還有點脹氣,現在該吃哪種軟便劑才能夠將下面那坨大便排出
陳奇峰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可考慮使用甘油球或塞劑,協助排便。如何解決大便硬結引起的排便困難?-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為什麼我的血糖值在餐後三小時達到高峰??
醫師您好,想請問一下,去年11月確診第2型糖尿病,近期在量測血糖時偶爾會發現,為何血糖的高低變化有時會變成是第3小時才在最高點呢?下列是我量測到的狀況:餐前:92餐後1小時:105餐後2小時:125餐後3小時:145餐後4小時:110餐後5...
柳鴻祥 醫師回覆-家醫科
Chang先生, 你好:一般飲食是混和了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及脂肪等. 會在餐後30分到2小時內看到血糖高點. 但是若蛋白質多, 因消化吸收慢, 可能三小時才看到高峰, 另外脂肪多的話, 因消化吸收更慢, 約4-5小時才到高峰.祝 ...為什麼我的血糖值在餐後三小時達到高峰?-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為什麼我的大便前硬後軟?肝膽腸胃科專業解答?
我平日飲食以攝取高纖蔬果為主但是排便時 大便的硬度總是"前硬後軟"大便前半段很硬 需很用力才能解出(很怕因此而長痔瘡)大便的後半段卻很軟 很接近"液態"請問: 為什麼會這樣? 謝謝
陳奇峰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您好:依症狀來看,應是腸胃消化機能不良所致,建議維持高纖維多蔬果飲食,少油少奶,增加水分攝取,若仍未改善,再至腸胃科就診。祝健康衛生署桃園醫院 陳奇峰醫師敬上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肝膽腸胃科問題:大便前端乾硬、擠壓成團及肛門出血的解決方法?
醫生你好:最近大便前端都有類似細細地便便擠壓成一團並且比較乾硬,後面粗度又會回復正常常常因為端擠壓的便便導致肛門附近刮傷流血
陳詩典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先生您好可服用軟便藥及局部使用痔瘡藥膏,平時多蔬果水分。彰化醫院關心您的健康 陳詩典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