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
醫師您好:想請問這些症狀屬於坐骨神經痛嗎?
可以靠復健治療就好嗎?
還是需要再做檢查該看什麼科?
謝謝!腰椎位置疼痛.肩頸痠痛.雙膝蓋疼痛.腳麻坐躺都覺得不舒服~目前是產後一年之前有拍X光片尾椎位置有壓縮情況。
小毛,30~39歲女性,詢問日期:2018/08/23
賴肇康 醫師回覆-神經外科
你好:你的腰椎 頸椎 膝蓋 都需要檢查.建議可看診神經外科評估之.復健可以嘗試, 能否復健而痊癒則要看病況.祝福你//彰化醫院神經外科 賴肇康醫師
回覆日期:2018/08/23
彙整補充說明
根據您的描述,您目前的症狀包括腰椎位置疼痛、肩頸痠痛、雙膝蓋疼痛以及腳麻等,這些症狀可能與坐骨神經痛有關,但也可能涉及其他問題。
坐骨神經痛通常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骨刺或其他脊椎結構問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引起的,這會導致下肢的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首先,您提到的腰椎壓縮情況,這可能是造成您目前症狀的原因之一。
壓縮可能導致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進而引發疼痛和其他不適感。
肩頸痠痛和雙膝蓋疼痛則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的姿勢不良或肌肉緊張所引起的,尤其是在產後,身體的恢復和調整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的肌肉和骨骼健康。
關於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建議您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檢查必要性:如果您的症狀持續加重,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例如MRI或CT掃描,以更清楚地了解脊椎的狀況和神經是否受到壓迫。
這樣可以幫助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計劃。
2. 科別選擇:您可以考慮就診神經外科或骨科,這些科別的醫師能夠針對脊椎和神經系統的問題進行評估和治療。
復健科也可以提供物理治療,幫助改善肌肉力量和靈活性。
3. 復健治療:復健治療通常包括物理治療、熱療、電療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減輕疼痛、改善血液循環和增強肌肉力量。
根據您的症狀,復健可能會有幫助,但如果症狀持續不改善,則需要重新評估。
4. 自我照護:在等待就診的期間,您可以進行一些自我照護措施,例如熱敷、適度的伸展運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等,這些都有助於緩解疼痛。
總之,根據您的症狀,建議您儘快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確定病因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若是坐骨神經痛或其他脊椎相關問題,早期的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減少長期的疼痛和不適。
希望您能早日康復!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如何解決長期鼻塞、流鼻涕及耳鳴問題??
Dear 季醫生因我20年365天 每天都會鼻塞 流鼻涕 稍微感冒就會很嚴重 會出現中耳炎以及鼻竇炎 鼻竇炎有開刀過一次鼻塞都會使用消除鼻黏膜充血噴劑 會一直反覆耳鳴 但耳鳴只要用力吸氣 就會消失 一直反覆最近因為吃了Amoxicillin...
季照芸 醫師回覆-耳鼻喉科
吳先生您好,鼻竇炎常見現象有 鼻塞、黃濃鼻涕、發燒、臉頰疼痛、臭味、嗅覺變化等等但不一定全部症狀都會出現診斷方式有內視鏡以及影像學檢查等等急性鼻竇炎若抗生素治療超過兩周依然存在建議可至耳鼻喉科做細菌培養若是長"較毒"的細菌,有可能需要更換...如何解決長期鼻塞、流鼻涕及耳鳴問題?-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尋求幫助:長期反胃、噁心、想吐、食慾不振,是何種疾病??
醫師你好:症狀一:從大概一年前,就常覺得身體內有氣體,一直想要打隔出來,但並不是那種自發性的打隔,而是覺得有氣體,刻意去打隔出來的,導致常常東西吃一點就很容易飽,而體重過輕。症狀二:食量很小,常會有反胃、嘔吐、沒有食慾的情形,每次吃完飯後,...
徐瑞宏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你好,你的問題聽起來像是腸胃道蠕動功能不佳.一般而言,多運動,不要太緊張,症狀多可緩解;藥物儘量擺再最後一線使用. 你的年紀很輕,惡性腫瘤的機會不大,但腸胃道的腫瘤或胰臟癌亦不能排除.前者可以以糞便潛...尋求幫助:長期反胃、噁心、想吐、食慾不振,是何種疾病?-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症候群:症狀、治療及預防?
醫師好:在2021年被診斷可能是坐骨神經痛(僅照X光),後來持續復健有好了一陣子,只是很偶爾腰還是會痠,但都能正常生活。2023年4月20日前的生活 : 在辦公室大多一直坐著。在2023年4月20日,一早起來時,右腳(包括屁股)突然痛到不行...
王昭閔 醫師回覆-復健科
根據描述,是有可能因梨狀肌症候群引起相關症狀久坐不一定會引發疼痛,反而有可能因變換姿勢拉扯相關部位而造成疼痛疼痛程度與持續時間因病情不同,沒有一定範圍若症狀仍持續或加重,建議前往神經內外科、疼痛科、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坐骨神經痛癥狀持續加重,多種治療無效,該如何處理??
我的症狀是在一個月前就開始了,一開始只是大腿後側很痛,無法久站、久走、起身坐下彎腰也會痛,到最近這幾個禮拜是大腿後側延伸至屁股、腰甚至痛到腳踝,站ㄧ下或是走一下就痛到受不了,痛到無法動,現在完全無法彎腰,穿褲子穿鞋子都有困難,甚至有時痛到只...
丁賢偉 醫師回覆-神經外科
由於沒有親自診治,且資料不足,所以只能就症狀進行建議。妳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診治才能確定,而且超過一個月,需要進一步檢查,但是可能已經有機會需要手術了!建議至門診才能為妳親自診治。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