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重要性:探討其對個人的影響-精神科

分享到:

家庭對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呢??


家庭對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呢?



lin,20~29歲女性,詢問日期:2004/10/10

陳文科 醫師回覆-精神科


lin:當我們談到「家」的時候,其實它可能指涉三個不同的概念,分別是house(住屋)、family(家庭)與home(家)。
「我的家非常的寬敞」、「今天晚上不回家」指的是house;「我家有四口人」指的是family;而「我有一個溫暖的家」則指的是home。
住屋是一個物理空間,我們可以談論它的坪數、通風採光、格局配置等特質,但是它必須要經由持續個人化、經營與情感的投入才有可能成為家。
家包含了我們賦予空間的心理、社會與文化意義。
所以金錢可以買到住屋,卻無法買到一個家。
然而我們稱為家的地方,卻不一定是住屋,它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園、城市、或國家。
家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它可能幫助人的成長,也可能威脅人的基本生存。
至於家庭則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婚姻、血統或收養關係而構成的團體。
家庭如果沒有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則家的意義與功能可能會逐漸喪失。
不過即使住在同一個住屋中,不同的性別、性傾向,以及位於不同權力位階的個人,他們對於家的感覺也不同。
台灣的社會科學界對於家的研究,集中在family與house,卻很少出現關於home的研究。
家庭學或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涵蓋家庭制度、婚姻、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親屬關係、婦女就業與家庭、家務分工、家庭危機等,但是幾乎不談住屋空間對上述主題的影響為何。
而人類學則研究親屬制度與住屋形式,卻又鮮少探討家的經驗與意義。
家的研究在國外受到許多學科(如建築、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尤其是環境心理學的重視。
其原因有:(1)在不同的社會中,住屋的形式與聚居狀況容或有所不同,但是家幾乎是普遍性的。
(2)家可以說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場所,它不只提供物理的舒適,也是生存所必需。
(3)家是心理意義發展的中心。
個人在家中發展自我認同、學習人際界線的界定;而家庭成員則透過家聯繫彼此,再與社會結合。
因此家可說是心理與文化過程的核心。
既有之「家的意義」的研究則大致上有三種研究取向。
(1)從社會學的觀點探討家如何成為社會地位之象徵,例如研究客廳裝潢的風格與屋主社經地位、政治取向等之關係;或在社會網絡穿透性(permeability)不同的社區中,人們分別如何使用住屋、宴客、儀式等不同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社會位置。
(2)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住屋的選擇、滿意度、個人化過程、隱私權等議題。
(3)從現象學的觀點探索家的意義以及無家可歸(homelessness)狀態的本質,如自我/他者、公共/私密、秩序/混亂、家/旅行、休息/移動、安全/危險、熟悉/陌生等之辯證關係。
祝安



回覆日期:2004/10/10

彙整補充說明


家庭在個人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影響深遠且多面向。
首先,家庭是個人最早接觸的社會單位,對於個人的性格、價值觀、情感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家庭不僅是物理上的居住空間,更是情感的寄託與心理的依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對個人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情感支持: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是個人情感發展的基礎。
無論是父母的愛護、兄弟姐妹的陪伴,還是祖父母的關懷,這些情感支持能夠幫助個人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當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時,家庭成員的支持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慰藉,減輕壓力。

2. 價值觀的形成:家庭是個人價值觀和信念的初始來源。
父母的教導、家庭的文化背景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都會影響個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這些價值觀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會持續影響其行為和決策。

3. 社會化的過程: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透過家庭的互動,個人學習到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解決衝突等社交技能。
這些技能對於未來在社會中的適應至關重要。

4. 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環境的穩定性與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來自功能性家庭的個人通常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的個人則可能面臨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中的衝突、暴力或情感冷漠都可能對個人的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5. 身份認同的建立:家庭對於個人身份認同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庭成員的角色、地位以及家庭的歷史背景都會影響個人對自身身份的理解與認同。
這種身份認同不僅包括家庭內部的角色認知,也延伸到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然而,家庭的影響並非都是正面的。
家庭中的衝突、負面情緒或不健康的互動模式都可能對個人造成傷害。
例如,父母的高期望可能導致孩子的壓力與焦慮;家庭暴力則可能造成深層的心理創傷。
因此,理解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並尋求改善家庭關係的方法,是促進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步驟。

總結來說,家庭對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是多層面的,既包括情感支持、價值觀的形成、社會化過程、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涉及身份認同的建立。
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家庭的影響,並努力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以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膀胱容量過小?瞭解正常範圍與解決方法?


醫生你好 我這幾天有量我每次的尿量發現大部分都是300~350偶爾會有400~500(這種情況是憋尿憋一段時間)300會不會太小了我300就有滿明顯的尿意了網路上說正常人的容量是350~400謝謝醫生!


杜時曦 醫師回覆-泌尿科
您好: 尿意不是一定的天氣,飲食, 活動都有影響, 不用太過慮,但是如果尿會痛就要看醫師了.

膀胱容量過小?瞭解正常範圍與解決方法-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擺脫父母影響:找回自我價值與自信?


我不知道是我自己在找藉口還是怎樣會覺得現在的自己有許多都是父母造成的現在的自己很容易在意他人對於別人的回應會很患得患失甚至對於重要他人也會感到 容易失落甚至連分享自以為好東西時如果對方沒有回應也會有難過的情緒出現印象很深小時候跟其他小朋友玩...


梁孫源 醫師回覆-精神科
您好以人格發展的角度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是相互影響的。父母可能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的特質也有可能誘發父母行為情緒的轉變。所以,不管是父母或孩子任何一方作了一些改變,都有可能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也許您無法直接改變父母的態度,但您可以試...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父親的債務與家庭衝突如何影響我的心理健康??


請問:因為父親經常借錢給朋友又拿不回來,且他自己又喜歡簽六合彩,因此父母親經常吵架,母親在我幼稚園及小學一年級時,曾經因為和父親吵架回娘家,但她卻只載小弟回去,把我留在家裡,所以我從小就很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對金錢),再者因為父親的關係,家中...


陳廣鵬 醫師回覆-精神科
想要快樂的網友您好:不必說經歷過您的處境,光是閱讀您的遭遇,就令人快樂不起來,這的確是一個需要積極處理的「問題」。您從小到大身處不穩定家庭,而且有被「遺棄」的經驗,缺乏安全感是可想而知。而處處受到次等待遇,反而需要加倍付出,不平的心情必然累...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如何處理家庭衝突與自我身份認同:一個尋求精神科幫助的故事?


從小到大家裡有大大小小的分爭有時更會和媽媽歇斯底里的爭吵但每當吵完時我都會覺得自己很可怕覺得那個咆哮摔東西的人不像是我因為平日裡我都笑笑的看起來沒什麼事但只要媽媽發狂時我也會跟著歇斯底里持續到三年前爸爸住進療養院媽媽憂鬱症一開始還會跟我爭吵...


鍾明勳 醫師回覆-精神科
我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會狂冒冷汗心跳很快很暈很噁心,很可能是緊張 恐慌的症狀但是有時候也可能是生理的問題,我建議你先到內科做檢查,如果沒有生理的問題,應該就是緊張 恐慌的症狀,可以找精神科診治,不過你的症狀可以透過藥物改善,但是心理的問題還是...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