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吐又便秘:是否為腸胃炎?-肝膽腸胃科

分享到:

想吐又便秘,好像是腸胃炎??


醫生您好,我從昨天早上開始覺得想吐無力,連站都快無法站直的狀況,但又都吐不出來,還有這兩天正好有些便秘,昨晚難過到受不了去看醫生說是腸胃炎,要我想吐就少量喝電解水,吃清淡等等,但是回家吃了藥還是一樣想吐(但都一樣吐不出來)幾乎一夜無法入睡,想請問我需要再去看嗎,還有要如何才能正常排便,因為這兩天正好水又不能多喝…謝謝



晶晶,20~29歲女性,詢問日期:2016/01/26

蔡安順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您好:可以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或半流質飲食,順時針按摩腹部,必要時可以藉助甘油球通便. 若還沒有顯著改善,建議就診胃腸科.彰化醫院關心您的健康 蔡安順醫師



回覆日期:2016/01/26

彙整補充說明


您好,根據您所描述的症狀,您目前的情況確實可能與腸胃炎有關,但也不排除其他潛在的問題。
腸胃炎通常會伴隨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而您提到的便秘和想吐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腸道運作不正常所導致的。

首先,腸胃炎的症狀可以因人而異,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出現腹瀉。
您提到的便秘和持續的噁心感,可能是因為腸道的蠕動減弱,導致食物和廢物在腸道中停留過久,進而引發不適。
這種情況下,腸道內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可能會造成便秘。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來緩解症狀:
1. 少量多次補充水分:雖然您提到水不能多喝,但適量的水分攝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考慮喝一些電解質飲料,這樣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能提供身體所需的電解質,幫助改善脫水的情況。

2. 飲食調整:建議您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粥、蒸蛋、香蕉等,避免油膩、辛辣及重口味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腸胃的負擔。

3. 腹部按摩:輕柔地順時針按摩腹部,這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可能有助於排便。

4. 適度運動:如果身體狀況允許,輕度的運動如散步也有助於促進腸道的蠕動,改善便秘的情況。

5. 使用通便劑:如果便秘情況持續,您可以考慮使用一些非處方的通便劑,如甘油栓劑等,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如果您在採取以上措施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或者出現了其他如劇烈腹痛、持續嘔吐、發燒等情況,建議您儘快回診,尋求專業的醫療評估。
特別是如果您感到無法忍受的痛苦或不適,及時就醫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您的症狀需要密切觀察,並根據情況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
如果有任何疑慮或不適,請不要猶豫,及時尋求醫療幫助。
希望您早日康復!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便秘導致脹氣、想吐?該看哪科醫生??


我已經三天沒大了,去看醫生也吃了藥,但隔天卻一直脹氣想吐,沒食慾也不想喝水,會是什麼病?謝謝醫生


柯芳序 醫師回覆-外科
Ans:13歲的年齡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應該是零依你的描述看來比較像是單純的便秘建議先清淡飲食並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辛辣刺激及油膩的食物應該要避免如果症狀持續沒有改善可以請醫師開立藥物服用

便秘導致脹氣、想吐?該看哪科醫生?-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辨識便秘與腸胃炎:症狀區分及處理方法?


我這幾天有點類似便祕的情況,吃的量和上出來的量明顯少了,上大號時上的出來一些,但並不是硬塊的,反而有些軟,但便秘的話不是應該會上不出來且硬塊嗎?然後前幾天我有點腸胃炎,但到今天已經好了兩天,肚子也不會感到不舒服,腸胃炎的期間我也沒有一直拉肚...


林明慧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您好:便秘的定義包括:(1)排便次數減少(小於一週三次),排便時解硬便,用力解,解不乾淨,排便時肛門口阻塞,有糞便感等,都可能是便秘現象。(2)排便異常,年輕人常見為腸燥症,有的會便秘,有的會腹瀉,有時會腹痛,腹脹,排便後症狀改善,建議平時...

辨識便秘與腸胃炎:症狀區分及處理方法-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便秘、腹瀉交替出現,左下腹及右下腹痛,是否為腸發炎??


我一直有便秘問題,通常兩三天大一次,情況好點是正常一天一次。最近這兩個星期便秘稍微嚴重三四天排一次,有時量正常大小正常,有時只有細細幾條,左下腹和右下腹會不定時的痛。每天想大也大不出,好像已經在肛門口了但肛門卻有堵塞的感覺而無法排出。到了前...


蔡安順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您好:很難斷定是不是急性腸胃炎,但是,若是嚴重便祕的情況下,會有反覆性便祕及腹瀉的交替的情況出現,原因是,腸內菌因便祕而累積增生,因為接著產生腹瀉.若有任何疑問,可以就診胃腸科.彰化醫院關心您的健康 蔡安順醫師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便秘會引起噁心、嘔吐和尿意嗎??


醫生您好,我以前都可以一兩天就排便一次,但從上上禮拜開始突然便秘,兩三天以上才排便、排便也都只有一點點量不然就是比較細,結果這兩三天開始開始胃脹氣、有點胃食道逆流,會一直有氣想從嘴巴排出來,甚至導致胸口悶悶痛痛的,最不舒服的是開始會有想吐想...


陳詩典 醫師回覆-肝膽腸胃科
可到腸胃科門診診治/用藥,再觀察症狀,不必過慮。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