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離子偏高?如何改善和治療?-內科

分享到:

電解質的鉀離子偏高~該怎麼辦??


醫師您好:我本身有去做電解質的抽血檢查,報告顯示我的→Potassium(鉀)的檢驗值為6.1meq/L請問這個檢驗數字是否過高?
請問要如何改善鉀離子不平衡的問題?
有需要吃藥控制症狀嗎?
謝謝醫師。



王先生,30~39歲男性,詢問日期:2016/10/18

吳佶育 醫師回覆-內科


根據您所提供的數據,鉀離子的檢驗值為6.1meq/L,確實過高而鉀離子過高怕會引起心率不整是需要找出導致鉀離子過高的原因並且治療建議您儘快找腎臟科醫師求診以解決此問題謝謝您的提問,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關心您



回覆日期:2016/10/18

彙整補充說明


根據您提供的檢驗結果,鉀離子濃度為6.1meq/L,這確實屬於高鉀血症(hyperkalemia)的範疇。
正常的血鉀濃度範圍通常在3.5至5.0meq/L之間,因此您的數值已經超出正常範圍,可能會對心臟及其他器官造成潛在的危險。

高鉀血症的成因可能有多種,包括腎功能不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如某些利尿劑、ACE抑制劑等)、過多的鉀攝取、或是細胞內鉀的釋放(例如在急性肌肉損傷或溶血的情況下)。
因此,首先需要找出導致您鉀離子偏高的原因,這樣才能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改善高鉀血症的方法包括:
1. 飲食調整:避免攝取高鉀食物,如香蕉、橙子、馬鈴薯、乾果等。
可以選擇低鉀的食物,如蘋果、藍莓、米飯、白麵包等。

2. 藥物治療:如果鉀離子過高的情況嚴重,醫生可能會開立一些藥物來幫助降低血鉀,例如鈣劑、胰島素加葡萄糖、或是使用利尿劑來促進鉀的排泄。

3. 腎功能評估:如果您有腎臟疾病,這可能是導致鉀離子過高的主要原因。
腎臟無法有效排除多餘的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腎臟功能檢查,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透析。

4. 定期監測:定期進行血液檢查,以監測鉀離子的變化,並根據醫生的建議調整治療方案。

5. 醫療諮詢:由於高鉀血症可能會引起心律不整等嚴重併發症,建議您儘快就醫,尋求腎臟科或內科醫師的專業意見,進行全面的評估和治療。

在此情況下,是否需要用藥物來控制症狀,取決於您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評估。
若鉀離子濃度持續偏高,且伴隨有心悸、肌肉無力等症狀,則更需要及時處理。

總之,鉀離子偏高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健康問題,建議您儘快就醫,並遵循醫生的指示進行相應的檢查和治療。
希望您能早日恢復健康!

類似症狀問題與醫師回覆

高血鉀離子過高導致腎臟第三期:飲食、蛋白質攝取與身體癢的關係?


想請問醫生最近發生家父〔77歲〕因牙齒不好配菜湯,導致飲食缺乏,肉少吃導致肌少症,最近感冒後突然人昏沉到行走不變,經緊急送醫後發現是高血鉀離子過高導致出現症狀,之後掛腎臟科檢查後為腎臟第三期,經詢問醫師後蛋白質要減量,但之前牙齒不好導致肌力...


黃耀宣 醫師回覆-內科
可以到門診就診 檢查評估

高血鉀離子過高導致腎臟第三期:飲食、蛋白質攝取與身體癢的關係-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血鉀稍高:是否需要擔心高血鉀症狀??


范主任妳好是這樣我因為家人有甲狀腺的遺傳的緣故每三個月的都會定期抽血檢驗[空腹]最近有一項項目 potassium: 血鉀 稍微高一點 5.1 超標5.110 這樣?那這樣離高血鉀症狀又好像不太似?[查詢]畢竟還沒到那麼誇張 所以上來提問之...


范純美 醫師回覆-營養教室
您好:正常血清中的鉀離子濃度正常為3.5~5.1 mEq/L,您的檢驗值為5.1在正常值上限,建議可以在飲食上稍加注意,避免攝取過多高鉀食物如地瓜葉 、空心菜、波菜 、莧菜 、竹筍、香蕉、奇異果 、美濃瓜、哈密瓜、木瓜、聖女蕃茄,雞精 高湯...

血鉀稍高:是否需要擔心高血鉀症狀?-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鉀K值異常:家母的心血管健康風險評估?


吳主任您好,家母今年65歲,103年3月時因心房顫動原因曾發生輕度腦梗塞,目前恢復良好(可自行生活),去年11月抽血檢查中的一個項目鉀K值為3.4,檢測醫師看到數據後也沒有多做相關說明,是我最近整理檢驗報告時看到這個狀況,家母目前使用藥物為...


吳佶育 醫師回覆-內科
您好,依據您所提供的資訊提供以下幾點供您參考(1) 正常的血鉀濃度介於3.5~5 mg/dl,3.4屬於輕微偏低,臨床上造成風險的機率並不高,嚴重低血鉀所造成的併發症主要是肌肉無力及心率不整,這些情形在輕微低血鉀的患者身上並不常發生。(2)...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鉀離子過高是否需要洗腎?神經內科專解?


醫生您好,我外婆前幾天住進醫院,發現有輕微的中風,而檢察出來身體中的鉀離子過高,聽醫生說好像要洗腎,不知是否鉀離子過高就必要洗腎呢??


黃英哲 醫師回覆-神經內科
ANSWER: 由您的描訴, 我猜您外婆應是因急性腎衰竭導致鉀離子過高, 這種情形下, 暫時性洗腎大概無法避免! 如有疑問, 應與醫師詳細討論。

>>點我查看詳細內容


相關常見問題